东映动画被黑客入侵了吗_东映动画被黑客入侵了吗

hacker|
249

动画发展简史

在影像技术发明之前,动画最初的表现形式是运动的残像。

最有名的,是1825年约翰·埃尔顿的商品《进入鸟笼里的鸟》。

据说,纸的正面画着空鸟笼,背面画着鸟,高速旋转的话,造成的视觉残像,就像鸟进入到鸟笼一样。

1831年,比利时人约瑟夫·普拉托、奥斯和澳大利亚人Simon von Stampfer同时设计。

轴上有圆盘,圆盘上有逐帧的画,帧之间有缝隙。

旋转圆盘,将画照在镜子里,再看镜子上运动的残像,就像画上的东西真的动起来了一样。

1834年,威廉·霍纳发明了西洋镜(万花筒)

镜体侧面有多个装故事的筒,里面的图像一个接一个的更换,像动起来了一样。

1877年法国的埃米尔·雷诺发明的。

1888年,用光学影戏机,放映埃米尔·雷诺自己制作的胶片,并成功把图像进行了投影。

1891年爱迪生发明。

1895年,卢米埃兄弟在父亲的影响下,改造了爱迪生发明的“电影放映机”,成功发明了手调电影放映机,并且举行了世界上第一次公共电影的放映。

处女作是《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电影的清晰度和真实感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他们也被称为现代电影的奠基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亚瑟·墨尔本·库珀为了支援在玻尔战争中战斗的军人,用定格动画制作了一则广告。

1908年,法国的埃米尔·科尔制作了一部名为《幻想马戈里》的电影。作品由做了详细文字、背景工作的动画绘制团队制作而成。

1926年,影绘动画《阿克梅德王子的冒险》使用的是彩色着色胶卷。

1928年,华特·迪士尼制作了出第一部有声彩色动画“蒸汽船威利”。

1995年,皮克斯公司,制作出世界上第一部电脑三维动画《玩具总动员》。

1941年,中国的《西游记铁扇公主卷》成为第一部亚洲长篇动画。并于1942年,在日本上映,影响了当时16岁的手冢治虫。

1909年,日本第一部动画电影《尼泊尔的变形》播出。

在无声动画的时代,日本动画制作费用比欧美的高,并且很多观众被迪士尼短篇俘获内心,日本动画被迫进入苦战。

之后,用作公共机关广告、宣传的动画成为日本动画的成长基础。随后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给日本的动画界带来巨大打击。

1956年,东映动画成立。

从香港公司引进《白蛇传》,制作并发售。

受白蛇传感动,宫崎骏于1963年加入东映动画。 一边作为动画师活跃着,一边辗转于各种各样的公司,亲自创作《阿尔卑斯山的少女》、《未来少年柯南》、《风之谷的娜乌西卡》。 这些还是吉卜力工作室的成立之前的事。

1960年,手冢治虫成立了虫制作公司。

铁臂阿童木,接受赞助商冠名,采用合作制作动画的方式。这这模式逐渐演变为电视动画的固有商业模式。

铁臂阿童木很受欢迎,作品是科幻类题材。一时间带起一股科幻、宇宙风的动画潮流。

1969年,家庭动画《海螺小姐》开播,动画行业供给过剩,竞争逐渐加剧。

受1971年美元冲击、1973年石油冲击的影响,由于制作成本高而持续亏损的东映动画,劳资关系恶化。 73年,虫制作破产(之后,虫制作便以工会主导的形式延续至今)。

在日本动画的寒冬,刮起时代新风的,是1974年的电视动画系列《宇宙战舰大和号》。在年轻人中,收获压倒性的人气,成为现象级动画。

1978年,跟动画相关的活动,开始在百货商店等地举办。同年,剧场版《再见宇宙战舰大和号  爱的战士们》,斩获票房收入共21亿日元、其他收入43亿日元。是日本电影史上创纪录的巨大的成功。

动画杂志《动画杂志》于同年创刊,人气沸腾。之后,近代动画历史浓墨重彩的篇章,由《机动战士高达》《新世纪福音战士》等书写。

1992年的泡沫经济破灭。平成年间经济大萧条,再加上广告业不景气、少子化等因素,2006年的电视动画片数量跌入谷底。

1997年,富士胶片停产,由此,东映动画的所有作品都不再使用胶片,2013年起,《海螺小姐》也不再使用胶片,胶片动画实际上消失。

现在,动画已经不再是只指面向儿童,而是面向男女老少,满足各类人群需求的产业。制作委员会这种制作方式,也是在那时诞生的。

1998年,日本为发展动画产业,设立了“文化厅优秀电影作品奖”。

2004年到2020年,致力于动画、漫画等日本软实力的保护和发展的“内容促进法”,进行了两次修改,作为现行法继续发挥着作用。

日本动漫,在海外的年轻人中,有着超高人气。而曾有段时间,因为“廉价、激烈、暴力、露骨的性描写”等,被海外成年人蔑视,从而引发了排斥,在动画迷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希望本国动画将超越日本动画”。

[参考资料]

「アニメーションの始まり」

宫崎骏是如何进入东映动画的?

东映动画是由东映电影吸收日动映画株式会社而成立的。在1961年手冢治虫copy的虫pro成立之前,几乎是日本唯一制作动画的企业,有着浓厚的人文气息和悠久的传统。虫pro是以价格低廉的电视动画打开影响的,而当时成本高,画面精细,赋予传统的百动画电影则还是东映的天下。在1961年,宫崎骏进入东映是仅仅是最底层的原画人员,而风之谷度是八十年代的作品。

幼儿时代的宫崎骏喜欢看书,看漫画。在中学时代,打算成为漫画家,进而开始积极联系漫画。

这些信息是我从书上找的。

东映动画的历史沿革

八九十年代,凭着大人气漫画改编的动画让东映动画的名声远播海外,尽管这些大人气的改编动画无论在人气上还是在商业上都取得大成功,但是表面的风光并没有带来预想中的巨大收益,高昂的版权费让东映动画感到十分无奈。最好的例子就是《美少女战士》的版权费问题,东映动画因武内直子索要的版权费过于高昂,曾多次和原作者讨价还价甚至还因此事闹过纠纷,搞得双方都很不愉快。所以东映动画在女性向动画市场上,放弃了走漫画改编路线,而改为走动画原创路线。

东映动画旗下的一个制作群“大泉制作室”的原创女性动画三部曲的第一部《小魔女DoReMi》于1999年2月7日诞生。《小魔女DoReMi》不采用其它变身美少女动画中采用讨好观众的“少女漫风格”,也没有任何崩坏的迹象。或许,有人会说“人物太简单”了,但正是在这一点上,恰好了体现了她们的可爱,她们拥有的清新和仿佛能溢出画面的生动,这一点即使是在如今的美少女动画上,也是罕见极致的。生动的圆润的人物,时常可见的扭曲而搞笑的表情,清新却又不失鲜艳的色彩,不矫揉造作,不追求繁复,充满生动,使得每一张动画截图都能令人满意。独特的风格令这部动画播出后获得各界广泛好评,商业上为东映动画带来真正的巨额收益,成为自《美少女战士》之后最受日本学生欢迎的少女动画系列之一。这一点很好地印证了东映动画在经营战略上的正确性。

由于《小魔女DoReMi》的原作者兼总监督马越嘉彦因健康因素问题退出,制作群中又无人能接任其位置,东映动画于2003年1月26日最终选择放弃这个大人气系列。为了延续小魔女带来的大人气,“大泉制作室”的原创女性动画三部曲的第二部《明日的娜嘉》于2003年2月2日放映。《明日的娜嘉》采用了《世界名作剧场》系列的风格,主角为了找寻自己的妈妈而在世界各地旅行。系列构成和脚本家的金春智子一直渴望参与制作舞台剧风格的动画,这次东映动画满足了她的心愿。同时调来了名监督五十岚卓哉坐镇本作,还发掘了当时正在念高二的知名声优小清水亚美。希望重现DOREMI辉煌的东映动画给足了诚意,无论在人物刻画还是作画质量在儿童动画中的素质都是非常高的。可惜,付出和回报是不成正比的,《明日的娜嘉》没有重现前作的辉煌,在商业上还落得个惨败收场。失败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定位上出现问题。动画定位的主要受众群体是女童,但是本作过于内涵的故事令孩子们看得不知所云,她们的年龄还无法理解什么是阶级,贵族和平民之间的矛盾等等,40话以后故事开始逐显黑暗,开始出现大龄动画中的勾心斗角﹑阴谋暗算的险恶情节。这种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情节出现在一部女童动画中连家长都无法容忍了,本来不被幼女接受的情节更加雪上加霜。本来计划播两年的娜嘉由于反响不佳,所以一年播完就草草结束了。

《明日的娜嘉》的失败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制作群的士气和野心,但既然是自己选择要走的路,再艰辛还得继续走下去。大泉制作室的原创女性动画三部曲的第三部《光之美少女》于2004年2月1日放映。《光之美少女》采用了战斗型魔法少女路线,一反传统地以拳脚近身格斗为主调,结合《龙珠》系列的打斗模式,风格之特别是有别于以往的传统魔法少女动画的。制作群抱着观望态度进行制作的,开始只计划制作26话的短篇,一旦反响不好就立刻停掉。大概这就叫“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吧,用这首诗来形容当时的东映动画最合适不过。本来不被官方看好的 《光之美少女》一炮走红,各界好评如潮,不仅得到女童和家长们的广泛认同,连不在受众群体之内的御宅族之间也深受好评。这让东映动画看到了希望。不出所料,这部本来只有26话的短篇动画已经发展成一部超长篇动画系列,成为东映动画首部原创国民级动画。不仅重现了《小魔女DoReMi》的辉煌,并且在人气上和商业上都超越了上世纪的《美少女战士》,成为新世纪魔法少女动画的里程碑。可以说如果没有娜嘉的自我牺牲精神,就没有现今红透半边天的《光之美少女》。不知道是不是《光之美少女》为新世代魔法少女打响了个头炮的关系,自此之后新世代魔法少女也开始陆续诞生,比如同年9月的《舞-HIME》和10月的《魔法少女奈叶》都是反传统的魔法少女动画。这些新世代魔法少女赋予魔法少女新定义并获得了新的活力。

近几年御宅们在nico上回顾2003年的作品时,当播放娜嘉的视频时满屏的刷字“wwwwww,神”,当年被评为劣作的作品得到翻案成为佳作时,我想动画能做到这个地步,制作人也应当问心无愧了,从娜嘉身上可以感受到那几年日本动画的牛气。

0条大神的评论

发表评论